探索生活百科

银行融资是否回升?三大特征决定银行理财市场是否复苏

探索生活百科

最近,有人很兴奋地说,我的银行理财回暖了。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回升。

目前,不少理财产品净值企稳回升,部分现金管理产品已从此前2%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回升至3%左右。展望2023年,1月4日,华夏理财推出的现金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已达3.061%,兴银财经日报新1E号7日年化收益率也达到2.97%。有银行理财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或许是配置银行理财的好时机。华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银行理财净亏损率为20.22%,较去年11月下降65bp。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回升对于理财市场、银行理财机构以及银行理财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不过,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目前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升是否是银行理财市场的一个标志。真的有好转吗?

判断银行理财是否真正恢复,不能仅仅依靠少数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恢复。重要的是要注意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大特征是个别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升还是银行理财市场整体回升?

银行理财产品的反弹或许是大家的一个美好愿望。我们之所以如此热切期待,是因为看到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反弹后,我们才能感到惊喜。

银行理财净值的大幅回撤始于11月。是资管新规实施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进入综合净值时代后面临的银行理财风险的真实审视。这种财务管理风险的影响不仅猛烈,而且力度空前。 2022年11月17日数据显示,过去一周,7469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半以上。有一家银行有两款理财产品,7天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3.5%和-23.01%。这种净值回撤幅度令银行理财投资者感到意外。 12月初,市场上的理财产品跌破净值。超过 4,000 个。

真正判断银行理财市场是否真正复苏,不能看个别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恢复,也不能看净值的短期小幅反弹。相反,我们应该看看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部分净值是否出现了反弹,是否有持续的净值。恢复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反弹只能说是止跌企稳。并不反映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整体回升,也不反映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恢复的能力。因此,虽然我们不否认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反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已经体现出较大的投资价值,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目前下结论还是太仓促、太武断了。

只有看到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明显回升,并且这些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才能真正说银行理财产品正在复苏,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第二大特征是,判断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是否真正恢复,要看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的因素是否已经消除?

当我们已经习惯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时,就没有人关心银行理财的损失风险了,因为即使有损失,银行也会赔。但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由理财资金转为单独核算,由银行理财转为银行理财公司理财,银行理财产品已实现净值化。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率已超过90%。到2022年三季度末,新设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变现率达到99.87%。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回撤才如此明显,让投资者感到震惊。

很多人将2022年11月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回撤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归咎于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化。当然,我们可以将银行理财产品的损失归咎于债券。市场波动,但造成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的原因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机制和管理机制。

要知道,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实质上已经经历了两轮大规模“净破”,而不仅仅是11月份的这一轮。 2022年,第一轮银行理财产品“破网潮”发生在一季度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破网”的直接原因是股市下跌;第二轮银行理财产品“破网” 理财产品“净值暴增”发生在11月份之后。银行理财产品本次大规模“净值暴增”的直接原因是债券市场的调整。

近期所谓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升,按照专家和金融人士的说法,就是债券市场正在复苏。但是,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回升只是由债券市场的回升引起的,这样的回升并不值得信赖,因为这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在2022年一年内出现两次大规模净值回撤,直接是股市回撤和债市动荡造成的,根本原因是银行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管理投资风险机制,即理财资金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银行理财机构通过延长投资期限获得理财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使用短期资金并及时赎回。银行理财机构通过资产久期错配投机获利。以错位收益计算,我国银行理财投资者购买的产品中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产品占比超过85%。一般来说,银行理财投资的购买期限大多为3至6个月。银行理财资产投资资产的平均持有期限为两年左右,这就造成了银行理财资产数倍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当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价格出现一定幅度波动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会加速回撤,同时出现赎回。恐慌情绪再度抬头,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理财市场的波动。

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杠杆和久期安排往往呈现出“死多头”的特征,这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不少理财产品亏损的根本原因。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部分回升,只是部分债券波动的回升。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理财风险的产生机制,即使这次风险暂时缓解,很快也会因其他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形成挤压风险。

第三大特征是,判断银行理财是否真正复苏的关键取决于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逻辑是否得到有效重构?

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银行理财资产错配和市场资产价格波动外,银行理财市场的风险逻辑也是重要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我国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投资的底层资产逻辑和风险评估机制出现了偏差。交通银行理财董事长张洪亮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理财市场9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都是中低风险投资者,风险级别为R1、R2。但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基金并没有为低风险投资基金提供更多的风险投资保障机制。这体现在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稳健投资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组合上。资金管理上缺乏足够的风险保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是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在风险出现时难以接受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根本原因。

银行理财市场要真正回暖并具有投资价值,银行理财必须重建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逻辑和风险评估机制,使期限错配和风险错配得到纠正。银行理财产品的中期期限为3个月。而6个月期短期理财产品应该主要对应存款产品。投资于R1R2风险等级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应该更偏向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资产。前者保证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后者保证金融产品的稳定性。性和流动性。

从目前来看,很多机构尤其是银行理财机构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出更多预期的努力。他们只是预测了债市的效益和未来的预期,强调债市情绪的恢复和银行理财净值的稳定。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一方面强调债券有望为银行理财提供更高的配置价值,同时为了削弱银行净值的波动和回撤,不少银行发行了债券摊余成本法产品。有的银行甚至采用摊余成本法对所有债券资产进行估值,并向投资者强调此类银行理财产品稳健、低波动的特点。

摊余成本法只是一种计算金融产品净值的方法。它将银行金融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配到每日计算,而不是像净值法那样每日随资产价格波动的净值。虽然表面上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确实企稳,但从根本上来说,除了一次性风险敞口布局至到期外,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另一个风险。

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断网”、“赎回”的压力,不少银行理财公司通过购买自有产品主动“自救”只能起到短期效果。加强投资者教育是浪费时间。只有银行才能重构金融投资逻辑和投资风险评估的基础,是我们期待的银行金融产品的未来。

这次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可能已经开始回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期待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报,也不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未来投资价值的显现我们期待着。只有解决了以上三大问题,我国的银行理财才能真正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真正的银行理财。您对我国的银行融资有何看法?在评论部分告诉我们您的想法。 (七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