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宁静·思考】读边城(散文)

探索生活百科


   茶洞是湖南西部的一个小镇,红安是重庆的一个小镇。两个小镇矗立在清水河畔,平静地对峙,隔江相望,就像孪生兄弟牵着手讲述着边城的故事。
   我从来没有去过这两个城镇。黑暗中,我仿佛曾在此驻足,徘徊在悬檐下,徜徉在绿水青山之中。小镇古老的印记是模糊的,就像旧照相馆里扔进冲洗水中的感光纸,摇曳而出: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艘渡口,一个摆渡人的老人,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 ,还有一只大黄狗……
   十年前,我在德国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考察。为了排解异国他乡的孤独,打发闲暇时光,我在收拾行李的时候特意把《沈从文精选集》放进了包里。这本书是我早年游览凤凰古城时在沉从文故居购买的。扉页上盖有纪念章:“凤凰古城沉从文故居纪念馆”。但由于工作和生活太忙,我从来没有认真读过这本书。
   这次在德国,我静下心来读沉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读到“句句都是‘鼓架’,水分十足,酸甜可口,就像一篮子刚采摘的烟台玛瑙。” ”樱桃(汪曾祺语)”的文字。从这时起,边陲小镇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我时常走进了书卷气的地方《边城》。
   六月末的夏末,我和妻子在重庆旅游,从酉阳县赶赴秀山县。晚上,入住红安镇。我们放下行李,直奔古镇的老街。
   红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这里依山傍水,散发着浓郁的土家风情。古镇老街的入口就在路边不远的地方。穿过古色古香的老屋,爬上长长的楼梯,顺着斜坡走下去,远远就能看到一湾碧绿的河水。江边渡口,一座红色的六角塔旁边,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红安边城。望着碧绿的河水,停在了对岸的茶洞古镇。一段城墙与一座小山相连。悬崖上刻着两个红色大字:边城。
   “溪水往下流,绕山而流。” “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 《边城》中的文字就像眼前的清水河,缓缓流进你的心里,周围的景色变得陌生却又熟悉。我终于看到了沉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从字里行间的虚拟文字中,我来到了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小镇。我欣赏湘西田园牧歌般的边疆风情,怀念在绿树成荫中邂逅的甜蜜爱情,以及那一幕幕带着淡淡忧伤的场景。结尾。
  
   二
   碧绿清澈的清水河自然分成两岸。海峡两岸有两个小镇,共同构建了一座边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梦《边城》寻找故事,阅读边城。
   乘船沿清水江南行,左岸是湖南茶洞镇,右岸是重庆红安镇。不用多久,就到达了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处的贵州冯家镇。因为小说《边城》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双方城镇高举“边城”旗帜。无论你来到红安镇还是茶东镇,你都是来到边陲小镇。值得一提的是,茶东镇在2005年更名为“边城”,我不喜欢这种改名,但我还是很乐意称“边城”茶东,因为它是《边城》的茶东,从未改变。
   沿着清水河畔的木栈道,一路向南,就到了连接红安和茶洞的茶洪大桥。桥的东边就是茶东镇。桥头的城楼上写着“边城塔”三个大字,不温不火,充满自信。桥东以西是红安镇。桥牌楼上写着“渝东南第一门”,霸气十足,天下第一。向南望去,可以看到贵州的山山水水,略显边缘化。桥西侧建有三角亭。里面有一块石碑,正面刻着“一足跨三省”,背面刻着“三省闻鸡鸣”。这让我想起镇上一些餐馆的招牌菜“一口吃三省”“一锅煮三省”,而我们住的酒店就叫“三省酒店”。
   沿另一条路折返,回到红安老街。漫步老街小巷,老房子错落其间,青砖黛瓦,庭院幽深。突然,我注意到街上有“刘邓军队挺进西南指挥部旧址”。我正想进去看看,却发现铁将军把门挡住了。可能我们来的时候,人们都下班了。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西南,入川第一站是红安。解放军进入红安后,总部设在一个街区外的拉拉渡码头旁的复兴银行,从而开启了解放西南的进程。历史就像一支彩色的笔,在小镇灰黑色的地板上涂上鲜艳的红色。
   从旧戏台“万年台”向北,穿过风雨廊桥,就到了“三猜”岛。据说,早年居民发生矛盾时,都会上岛以武力解决纠纷。该岛归属不明,贵州、湖南、四川衙门也不会关心是否有人员伤亡,因此被命名为“三不管”岛。如今,“三无事”岛不再是无法无天的地方。该岛属红安镇。是一家高档度假酒店,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酒店幽默地在风雨桥上写了一副对联:“我不在乎湖南,我不在乎贵州,我们就是酒店。””
   “三无事”岛不大,但地势比较高。站在岛的东侧,可以远眺弓形的清水河和对岸古建筑群的茶洞古镇。红安和茶东就像两面镜子。你反映我,我反映你。山不转水不转,故事却藏在悬檐里。
   突然,河边传来一阵鼓声。只见三艘龙舟在水面上互相追逐,但看上去并不像是正式的比赛。我老婆说应该训练一下。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届时会有赛龙舟活动。又到了端午节,《边城》的端午节仿佛就在眼前:“河边挤满了人,四艘红色的长船在池子里滑行,龙舟水刚刚涨起来,河里的水全绿了,天气……天那么亮,鼓声敲得响亮,翠翠抿着嘴唇一言不发,心里充满了难以形容的幸福。一切都如沉从文先生所描述的那样,唯独翠翠难觅,但那份幸福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从清水河中流淌而出,远播四方。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渡口。仔细看,红色的六角塔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很不和谐。看了游览图才知道这座建筑叫语录塔。难怪上面有大金字写的毛主席语录。语录塔就像一座航标,从彼岸指引着拉拉杜。我想坐拉拉渡轮到对岸的茶洞,但我的妻子阻止了我。她说,明天早上我们看《边城》最好的一章吧。
   从红安老街走下长长的楼梯,找到一家餐馆吃晚饭。点餐时,我没有点“一口吃三省”或者“一锅煮三省”。说到吃饭,我就缺乏这样的雄心和勇气。但我还是想问一下“一锅煮三省”的内容,就是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酱菜一起煮的。我们点了一盘红烧鲜河鱼,很好吃。向窗外望去,只见夕阳西下,河面上渔夫抛出的鱼线,闪闪发亮,落入水中,在河面上泛起一圈圈“豆绿”的波纹。
   风吹过千山,抬头看楚天的云,头枕地睡,边城静静地睡着了。
  
   三
   早上,天空阴沉沉的。我和妻子在重庆醒来,然后出门沿着清水河岸向拉拉渡码头走去,打算在湖南吃早餐。
   碧绿的清水河并不宽阔。还没有到雨季,所以还没有大河的灵气。它只是缓慢地流动。更像是沉从文先生笔下渡口老人的质朴、苍翠。就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天生的善良、从容、安逸、平和。河上,除了载着旅客来回过河的渡船外,只有四五艘小船沿河漂流,船夫站在船尾,缓缓地划着。没有一艘船使用发动机作为螺旋桨。江面静谧,河岸静谧,静塘幽静,平和静谧,空灵得只剩下贵州的风,楚国的云,也许还有重庆的云。的雨。
   远山静静地俯瞰边城;一湾碧水静静等待边城。 “静”就像从青山上俯视,从碧水里等待。它无形中构建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外界纷乱而好奇的世界隔开。茶东、红安都变得纯净了。人性与生活的美好在古老的街巷里荡漾着。深吸一口气,闻一闻,所有美丽的气味都在那里。
   沉从文的小说《边城》写于1931年,是他最能表现人性之美的小说。沉从文用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来形容湘西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小镇,名叫茶东。文笔充满诗意,歌颂传统文化中回归自然的美德,建设远离尘世喧嚣的美好社会。读《边城》就像走在细雨中,轻轻打在脸上,不知不觉间湿润了你的衣服,浸透了你的身心。
   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出版的“20世纪中国小说百强”中,鲁迅以其小说集《呐喊》排名第一,沉从文的小说《边城》排名第二。 。永恒的文学作品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
  
   四
   拉拉渡不再是爷爷、翠翠和黄狗每天用来渡过的渡口了。但我还是怀着虔诚的心情登上了船。在船夫“吱吱”“吱吱”拉绳的声音中,我聆听着流逝的时间,回忆起爷爷和翠翠那段宁静的日子,以及小镇温馨的气氛。人,治愈的风格。
   拉拉渡是一种古老的渡河方式。船不需要摇桨、划桨或握住竿子。它可以通过拉动连接两侧的绳索将船和客人带到对岸。现在发生了变化。不用用手拉绳子,而是用带槽的木方来固定绳子。随着船夫一扭一拉,渡船“吱呀”地滑到了对岸。另一件改变的事情是,原本这艘渡轮是免费渡轮。 《边城》的时候,如果有客人给了几个铜钱的船费,爷爷会不高兴,翠翠就会追着他到对面的山上还钱。如今,岸边虽然挂着“一渡”的牌子,但实际上是收费的,每人两元,扫描微信二维码即可支付。岸边的标牌见证着过去的故事,微信扫描二维码则与时俱进。毕竟,时代变了。清水河确实不够宽阔。短短两分钟,我们从重庆踏上湖南边境,探寻茶洞的故事。
   茶洞依山傍水而建。到了岸边,迎面而来的是一段青石砌成的城墙,沿着山腰蜿蜒而上。拾阶而上,很快我们就站在了城墙之巅,绿水青山环绕,黑瓦灰墙点缀,对岸的红安老街飞檐翘角。轮渡旁边的报价塔更是色彩斑斓,耀眼夺目,绿色中透着一丝红色。
   早餐后,我们在茶东古镇的街道上闲逛。在老巷子、老建筑里,我们似乎在寻找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就像翻阅一本线装书,只是观赏、欣赏、品味。然而,有两件事我很想找到,却一直没能见到。一座是翠翠家后面的白塔,一座是船主顺顺家的磨房。但没关系,它们早已深深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活灵活现。
   转过街角,悬檐对面是一所小学。学校周围的墙上,像一本微型书一样画着故事《边城》。一条小溪从墙下流过,流向不远处的清水河。墙对面的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里没有一丝烟雾。有些衣服是一层层晾干的。虽然看上去很乱,但是却有浓浓的烟尘味。溪水浅岸上,一簇簇野花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像红绿相间的美女,弯腰对着水,对着镜子涂着红妆。
   老婆调侃我,这么好的环境,你住三个月,你能写书吗?我微笑着纠正了妻子的错误。生活和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沉从文先生不仅曾经居住过这里,更重要的是,他曾生活在湘西。他上学,逃学,长大,在学校读小书,甚至读大书《湘西热土》。只有这样,他才能用真情来歌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上。我指着学校操场上玩耍的孩子们,轻声说道:“正是这些受到湘西文化熏陶的孩子们,也许会涌现出作家,写出最新、最美的边城故事。”
   雨点从天而降,轻轻地将古镇变成了一个雾雨的世界。小溪上有一座小石拱桥连接河两岸。一位少女撑着花伞,优雅地走上拱桥,面朝清水河,只留下她美丽的背影。我赶紧举起相机,“咔嚓”拍下了这张美丽的照片。女孩的背影点缀着我的相机镜头,给小镇增添了一份活力感。沧桑与质朴,带着青春的活力,沿着小溪流向清水河。
   我和妻子追随小溪的脚步,穿过吊脚楼、窄巷子,追随沉从文先生的足迹,在清水河边流连忘返。雨越下越大,我们赶紧躲到亭子里避雨。离海岸不远,还有一座小岛。在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一座辨识度很高的白色雕塑——翠翠和黄狗。这个岛现在叫翠翠岛。就像我们在古镇大街小巷看到的翠翠酒店、翠翠酒店一样,翠翠是古镇人永远的牵挂。
   七八个拿着桨板的妇女跑进亭子避雨。他们正准备开始今天的龙舟训练。我妻子和他们聊天,说昨天看到你们划龙舟很高兴。其中,一名女士用普通话回答她的妻子:“我不是他们队的,你没看到我们队比他们强很多。”我忍不住笑了,龙舟队里怎么会有“卧底”?妇女们听了她的话,顿时焦急起来,纷纷用方言说话。虽然我看不懂,但我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强不强?你可以看到龙舟赛的不同。呵呵呵呵,笑声伴随着雨滴落在清水河上,河面上有一阵徐徐的微风。
   雨还在下,我和妻子并不担心——“毛毛雨还在下,溪边冒着烟。”我们高兴地看到沉从文温柔的话语从书中飞出,飘浮在烟雨茶香中。侗族小镇上空,落在山水、屋檐、草木之间。抬头望去,只见沿岸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他们比例匀称、和谐。似乎缺了一个角,甚至缺了一块瓦片,就会毁掉眼前的风景。这很像我们小时候在体育场看台上,手里拿着一块板子,上面写着文字和图片。如果缺少任何一块,那就是失败。
   河岸边,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斜倚在河面上,倒映在水中。树枝被雨水打湿,滴进河里。河面上一抹绿,荡漾着,荡漾着……我和老婆就在河边等着。岸边,就像当年翠翠守着渡口,任凭风雨飘落,绿意流淌。只是我们的心情和翠翠不同而已。翠翠的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而我们的心里却充满了不舍和留恋,对边城的我们读不够、品味不完。
   老婆拿出手机,在网上搜索小说,轻声读了《边城》最后的那一段:
   “冬天来了,
   那倒塌的白塔,
   又被修复了。
   但月下歌唱的人,
   那个让翠翠在睡梦中的歌声中轻轻抬起灵魂的年轻人,
   我还没回茶东呢。
   这个人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也许明天就回来吧! ”
   《边城》轻轻地提升我的灵魂,边陲小镇轻轻地抚慰我的心。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