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战国时期燕国“乐毅伐齐”历史事件介绍

探索生活百科
  所以,综上所述,秦国之所以欣然答应赵国的要求,联军伐齐,是出于以下两个考虑:

  1。当时,秦国正在出兵楚国,围攻楚国都城郢国。为了防止赵国偷袭,秦国原本想与赵国搞好关系。解除了它的后顾之忧,于是后来的渑池联盟就成立了。既然准备交好,好赵国,那么面对赵国攻打齐国的要求,秦国自然不会拒绝,而是顺势而为,卖给赵国面子。 2、齐国是当时东方的强国。既然秦国决定先攻韩魏,再攻楚国,再攻赵国,最后攻齐国,那么在齐国可能提前被削弱的情况下,秦国只需要象征性地派遣部分军队加入。五国联败齐,三晋、燕国可以用主力对抗齐国。最终,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削弱未来如此强大的齐国。敌人的战略目的,为何不去做呢?因此,当晋、燕三国在济水之滨与齐国殊死搏斗时,秦国就已经做好了下一步进攻赵国甚至齐国的准备。 。

  田单复国后,中原各国再次陷入混战局面。秦国利用燕国内乱,积极拉拢燕国,使其成为附庸,然后两面夹击赵国。至于魏、韩、秦国,在进一步的打击下,已经没有恢复的希望,只能平静地过一段时间。秦、赵在长平对峙时,由于赵参与了乐毅攻打齐国的行动,齐国怨恨赵国,不会像桂陵之战那样。那样帮助赵国,最终只会坐视赵国主力被歼灭。这也是秦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也是乐毅灭齐后留下的一大隐患。

  结论

  “乐毅伐齐”之后,很多人将乐毅与管仲合称,于是就有了“比关曰”的成语。虽然乐毅既文武双全,军事才能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军事家,但将鞠辛“缓进伐齐”的政策与他当时的“急进伐齐”相比较,实在是不值一提。不难发现,乐毅的战略眼光并不长远。虽然他为燕国报了仇,也为强大的秦国除掉了强敌,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在当时的世界大势面前,像燕国这样的弱国只能在两个或几个强国之间的斗争,一旦强国与强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那么弱国的灭亡就不远了。可惜的是乐毅自己打破了这个平衡。可见,与管仲相比,乐毅还差得很远。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