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大黄鱼(IUCN 极度濒危物种)

探索生活百科
大黄鱼
此词条一词多义,共有 4 个含义
IUCN 极度濒危物种
大黄鱼(学名:Larimichthys crocea),俗称黄鱼、黄瓜鱼、黄鱼等,是石首鱼科科黄鱼属的鱼类。 。大黄鱼体长112~515毫米。身体细长,两侧平坦,头部较大,下颌稍突出,尾柄细长。体色黄棕色,腹部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橙红色。大黄鱼营养丰富,含有EPA、DH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牛磺酸,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传统“四海鲜”之一(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鱿鱼),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水域
大黄鱼主要分布在越南中部至韩国、日本及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海域海域
2007年,大黄鱼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2016年,大黄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
鱼类
极度濒危
水生动物
肉食性
分类信息
展开
物种比较
比较维度
大黄鱼
小黄鱼
黄唇鱼
特伦特
外观
{img _5 :aHR0cDovL2ltZ2ZpbGUuOTU0MDguY29tLzk1NDA4LzU0OC8yNzM2MzYyLTIwMjMwNTE5MTUwODAyNjQ2NzIwNTJhNmM4Zi5qcGc =/}
体长
112~5 15毫米
约40厘米
最大长度2米
约60~70厘米,最大长度1.8米
重量
400 ~800克
-
最大100公斤
约5~6公斤,最大30公斤
分布地区
黄海、东海、南海
Bo海,黄色海、东海、南海
中国南海北岸、东海南岸
长江、黄河、珠江流域海拔、米以上支流
食物习性
肉食性习性
肉食性习性
肉食性习性
肉食性习性
展开表格
成鱼形态
形状形状:大黄鱼体长112 ~515毫米,体长椭圆形,侧面平坦,背腹边缘呈宽弧形。侧线较发达,前部稍弯曲,位置较高;后部直且居中,侧线延伸至尾鳍末端。大黄鱼的体长是体高的3.5~4倍,头长的3.1~3.8倍
鱼头:大黄鱼的头大而钝,粘液腔发达;吻部钝圆,吻长于眼径,吻部褶皱完整。眼睛位于头部的上侧;嘴在头的前部位置呈斜形,上下颌均有绒状牙齿,无鱼须,下颌两侧各有2~3个小孔,下颌稍突出,有缝合处有肿瘤样突起;嘴唇厚而光滑;牙齿小而锋利;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而圆;后鼻孔大,呈椭圆形,位于眼睛的边缘;鳃孔较大,位于侧面。鳃盖膜分离,但不与峡部相连,第四鳃后面有一条狭缝;鳃耙长而平,内缘有短毛刺;有假鳃和鳃膜骨7块。大黄鱼的头长是吻长的4.1~5.1倍,是眼径的4~5.5倍。
鱼尾:大黄鱼的尾柄细长
:大黄鱼的背鳍是连续的,背鳍的刺和鳍条之间有一个凹陷,从胸鳍基部上方开始,有9至10个鳍刺和31个至 34 条鳍条。 ,第一鳍刺较短,第三鳍刺最长;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6条鳍条下方,有2个鳍刺,8~9条鳍条,其中第二个鳍刺等于或稍长于眼径;胸鳍尖长;腹鳍较小,起点晚于胸鳍基点,位于胸鳍的腹侧;尾鳍尖长,略呈楔形
鱼鳞:大黄鱼的头部和身体前部布满圆形鳞,身体后部布满梳状鳞; 2/3以上的背鳍条和臀鳍膜被小圆鳞覆盖,尾鳍也被鳞覆盖;背鳍与侧线之间有8至9行鳞
体色:大黄鱼的背、上侧面呈黄褐色,下、腹面呈金黄色;背鳍、尾鳍灰黄色,臀鳍、胸鳍、腹鳍黄色;胸鳍基部后面有一黑点;上唇、吻尖处上缘黑色,其余部分橙红色;侧线以下各鳞上有许多发光腺体,呈金黄色
幼虫形
刚孵化的幼虫全长2.80毫米。头部靠近附着的卵黄囊,略向下弯曲。尾部中央肌节处有明显的树突状色素。幼虫全长4.15毫米,有明显的嘴。 ,卵黄囊明显减少;总长5.69毫米的幼虫卵黄完全被吸收,下颌有细牙,下尾骨形成,鳍膜有弹力丝,肌节8+18对;幼鱼全长9.30毫米,头骨顶部有3个枕刺,眶上骨有6~7个短刺,眶下骨有4个短刺,鳃前骨有4~6个尖刺,肛门至臀鳍。中、尾柄尚有鳍膜,臀鳍后端腹缘、腹鳍基部及鳔背面黑色素明显。
品种比较
尺寸比较
大黄鱼
小黄鱼
外观
大黄鱼外观
小黄鱼外观
分布区域
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
食性
食肉动物
食肉动物
金戈鱼科
金戈鱼科
顺序
鲈形目
鲈形目
展开表格
世界分布
大黄鱼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附近海域
世界大黄鱼历史地理分布图
中国分布
大黄鱼分布于中国,从黄海南部,经东海及台湾海峡雷州半岛以东的南海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附近海域也有分布
栖息地
大黄鱼栖息于沿海水域和河口。它生活在深度约100米的海水中。它们更喜欢浑浊的水域,通常选择软泥或沙质基质。栖息在大约 60 米高处
节律行为
大黄鱼是近岸温暖湿润的洄游性鱼类。常在黎明、黄昏或大潮时浮到上层水体,在白天和小潮时向下移动。它们具有群居习性,在繁殖季节成群从外海游向海岸,从而形成渔洪(注:海洋渔业中的渔洪是指某种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高度集中)在一定水域内,有利于重捕期)。渔洪水分为两洪水:春秋:春洪水一般在4月至6月,渔场集中在江、浙、闽沿海海域产卵区在中国。 10月份,它们逐渐转向公海较深的水域越冬;秋季洪水是在9月至10月期间,在中国浙江北部海域形成的
食性
大黄鱼的食性非常广泛,具有肉食性食性,以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对象。已知的猎物包括鱼类、甲壳类、八个生物类群,包括头足类、水螅类、多毛类、基底蠕虫、三角足类、腹足类。大黄鱼的食物有100多种,其中重要的有20种左右。食物的个体大小为0.1至24厘米,通常约为1至10厘米。大黄鱼的食物成分中鱼类所占比例最大,其中龙头鱼鼠尾草梅娃娃鱼、幼年大黄鱼、花斑鱼叫黄花鱼主要有等。大黄鱼的食物中甲壳类居第二位,主要是游虾、螳螂虾和螃蟹。大黄鱼食物中其他六类的比例和频率都不高
声音特征
大黄鱼对声音的威胁非常敏感,而且它们本身也有发出强烈声音的能力。尤其是在繁殖季节,雄鱼会发出“咕噜”、“呜呜”的声音,而雌鱼则整天发出“嗡嗡”的声音。鱼密密麻麻时,发出的声音如水沸、松涛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是很少见的
大黄鱼捕捞季节
生长期
详细说明
性成熟期
大黄鱼的性成熟期为2~3年老,大多数性成熟年龄为3岁,雄鱼性成熟早于雌鱼。
繁殖季节
大黄鱼的繁殖季节分为春季和秋季。春季是南黄海和东海的主要季节,秋季是南海的主要季节。
产卵期
大黄鱼一生可产卵多次,在生殖期一般排卵2~3次。产卵数量与大黄鱼的大小成正比,少则10万至275万枚,一般为20万至50万枚。大黄鱼的卵是浮卵(注:浮卵是指大多数海洋鱼所产的卵,透明,内部有油球,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中出生后),呈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无色油球,直径0.35~0.46毫米。大黄鱼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岛屿和内湾附近的低盐水域浅水区。东海、黄海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而中国浙江戴衡阳的产卵场最深可达20至30米。 ;在南海不超过30米,产卵场水色浑浊,透明度多在1米以内,底层为软泥或泥沙。
孵化期
受精卵水温18℃~20℃时,幼虫约5~33小时孵化。初孵幼虫体长约3毫米。膨胀的卵黄囊几乎占体长的1/2;口缝未打开;肠子是直的,里面几乎没有食物。此阶段幼虫尚未进食,而是依靠蛋黄作为营养来源。
生长阶段
体长超过3毫米、张口的幼虫,上下颌有细弱的绒毛状牙齿;肠子是弯曲的;肛门与外界相连。在卵黄囊消失之前,幼虫依靠卵黄和外部食物作为营养来源;卵黄囊消失后,个体大黄鱼完全依靠外部食物作为营养来源。大黄鱼一般在三龄前生长较快,之后趋于生长缓慢。
展开表格
大黄鱼苗
种群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黄鱼被大量捕捞。到了20世纪80年代,它们的野生种群数量已经严重枯竭,随后市场上出售的大黄鱼大部分来自于人工养殖渔场
根据捕捞量估算,20世纪50年代至1970年代,大黄鱼的数量相当丰富,特别是在东海,中国大陆的捕捞量约占世界总捕捞量的90%。但20世纪50年代后,大黄鱼遭到过度捕捞。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捕捞量达到约20万吨的高峰后,中国大陆的黄鱼产量在20年间下降了90%以上。 (包括东海、南海和黄海在内的总渔获量下降了98%;同期东海渔获量下降了99%)。即使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整个东海重要的季节性渔业大黄鱼也在减少。该地区几乎完全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捕捞报告显示,大黄鱼的捕获量有所增加,但平均捕获量仅为9000吨左右; 2016年前后的几年里,年捕捞量增加了不到1000吨。例如,在中国福建省,2013年以来的监测调查显示,大黄鱼的捕获量很低
在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黄鱼的捕获量并未显着增加;在日本,1985年至2016年,大黄鱼的登陆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仅2004年至2011年有所下降,产量有所增加;中国台湾中西部地区,自2003年以来监测数据中未发现有大黄鱼种群存在的记录
根据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报告,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大黄鱼是人工养殖最成功的海水鱼类之一。 2016年前后,海水养殖大黄鱼总产量始终保持在60吨左右
危险因素
过度捕捞
由于野生大黄鱼数量稀少,市场需求量大,且大黄鱼寿命长、性成熟晚,导致大量捕捞后种群数量下降无法很快恢复,所以过度捕捞是大黄鱼种群减少的最大因素
汛期捕捞活动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大黄鱼是渔民在所有已知产卵场和浅水区拖网作业的主要目标区域。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渔民的拖网作业继续向较深水域较大黄鱼的越冬聚集地转移。再加上渔业活动管理不善等因素,直接导致大黄鱼在20世纪80年代末几乎完全消失,特别是在东海
其他因素
海水污染、物种栖息地退化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将威胁黄鱼大种群的生存。此外,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野生大黄鱼种群已经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大陆采取了多种保护大黄鱼的管理措施,包括渔具控制、捕捞活动控制、季节性封海、产卵场和幼鱼繁殖区保护等,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养殖取得成功以来,中国大陆开始在东海实施大规模、长期的大黄鱼放养计划。但东海大黄鱼的野生种群尚未得到有效恢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和有关渔业管理部门制定了许多保护措施。例如,1981年5月至7月,我国鲁寺渔场禁捕,禁止拖网捕捞大黄鱼;中国福建省出台保护条例,禁止在观锦洋产卵场捕捞大黄鱼,并设置流动和固定作业,禁渔期约为1至3个月;原中日渔业协议中原渔线推算为30海里设立一定保护区,4月至6月禁渔;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夏季有2至3个月禁渔
但上述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需要紧急研究大黄鱼种群的生存计划,进而进一步实施种群保护和恢复大黄鱼的动作。
保护级别
2007年12月12日,大黄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名录
2016年6月30日,大黄鱼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该组织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极危(CR)
野生大黄鱼急需人类保护
苗种繁育
亲鱼选择与培育
养殖所用的亲鱼大多优选来自繁殖种群。饲养个体以2周龄左右为宜,雌雄比例为1.5:1左右。用优质饲料或蛋白质含量高的亲鱼饲料在海上网箱精养1至2个月后,在引产前40天左右移至室内水池进行恒温培养
人工引产和人工孵化
引产时,一般用丁香酚麻醉亲鱼,然后从基部注射催产素胸鳍的。常用的催产激素是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A3(LRH-A3)。雌鱼注射剂量一般为2~5微克/公斤,雄鱼剂量减半。水温22℃时,作用时间约为36小时。人工引产后,将雌雄鱼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然后用手网或80目筛丝制成的浮游生物网 收集受精卵。将收集到的鸡蛋放入容器中,除去未受精卵、死胚及杂质,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桶或直接放入育苗池进行孵化
幼苗培育初期
培育幼虫直至体鳞总长度超过3厘米的过程。前期采用工厂化育苗方式,后期一般移至海上网箱培育。根据幼鱼、幼鱼不同的发育阶段,使用不同的生物饵料。 3至12日龄时饲喂腕翅草;在10至16日龄时喂养卤虫无节幼体;喂养 15 天以上的桡足类及其异常体。节幼虫。当鱼苗长到2.5厘米以上时,即可移至海上网箱养殖
鱼苗中间培育
将全长3厘米以上的幼鱼培育成全长5~10厘米的商品鱼苗的过程。多采用网箱栽培。饵料有大黄鱼配合饲料、鱼肉末、大型冷冻桡足类等
成鱼养殖
养殖品种
国内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闽友1号”、大黄鱼“东海1号”等
网箱选择
网箱养殖模式中,网箱养殖一般选择在抗风能力较强的港口。退潮时水位在5米以上,海水流速1.2~2节,海水溶解氧含量不高。低于6毫克/升,年最低水温不低于8℃,养殖区内无工业及其他污染源,海域常年透明度高。网箱养殖一般采用近海浮式网箱,也适合水流缓慢的大型网箱养殖。常用的网箱规格为长宽4米至12米,深度6米至8米。早期可采用较小的笼子。随着鱼龄的增长,可逐渐使用目数较大的网。同时可以将几个网箱合并为一个,网箱可以加深,以增加鱼的活动空间。 ,有利于鱼的健康生长。
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密度根据网箱内水流是否畅通以及鱼种的规格来确定。参考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约25条大黄鱼,规格为75克。收获前的密度为12~14条鱼/立方米水体,即6~7公斤/立方米水体
饲养管理
大黄鱼生长阶段的饲料为配合饲料或鲜鱼。配合饲料可以是软颗粒饲料,也可以是浮性或半沉性硬颗粒饲料。颗粒大小根据鱼种大小调整。喂食前必须将饲料用淡水浸泡。冰鲜小杂鱼一般添加粉状配合饲料,加工后饲喂。大黄鱼在生长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控制在鱼体总重的1%~4%,可根据气候、水温、水质、水流、生长和摄食情况适当增减;冬季(水温10~15℃)一般每天喂一次;阴雨天气可隔日喂一次。在冬季水温可能低于8℃的海域繁殖时,越冬前应提前1~2个月停止饲养
病害防治
大黄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是大黄鱼虹彩病毒病。注意防控
人工养殖大黄鱼
相关报道
为加快重建东海野生大黄鱼生态资源,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工作。 2019年,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启动了两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其中一个项目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三年内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将恢复到1000吨。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严晓军及其同事接手了这一重任。为此,团队在研究了东海大黄鱼的活动区域后,选择了中节山群岛附近海域作为野化训练基地。野化训练要求从纯人工逐步过渡到纯野生,是项目组为提高繁殖放流大黄鱼生存能力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 2021年10月下旬,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水产研究所组织的中界山群岛马鞍群岛岛礁水资源调查传来好消息。三天内,调查组共采集大黄鱼171尾(重100-400克/尾)。大黄鱼的资源密度是近20年来调查中最高的
2022年1月15日,中国浙江宁波市象山县一艘渔船一网捕获野生大黄鱼4000余公斤。这批大黄鱼一上岸就被抢购一空,一共卖了957万元
大黄鱼鱼苗现场放流
[1]
闽南渔业大黄鱼渔业生物学基础初步研究· CNKI[引用日期2022-05-20]
[2]
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 1846)·fishbase[引用日期2022-05-20]
[ 3]
养殖与野生黄鱼种群形态、鳞片和耳石特征大对比·CNKI[引用日期2022-05-20]
[4]
观景阳大黄黄花鱼资源及生物学特性·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2-05-20]
[5]
大黄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引用日期 2022- 05 -20]
展开
全部
60万浏览量02:54
藏在船舱底部的野生大黄鱼终于重见天日了~为什么能卖掉一千元一斤? ?
合集
科普知识
3个视频
167万观看次数02:28
这就是黄鱼最美味的家常做法,新鲜无鱼腥味,上桌时一滴汤都不剩
合集
美味食谱
12个视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