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星月】故乡的记忆(散文)

探索生活百科

我离开家乡快20年了,心里一直充满着童年的回忆。这些年来,我走遍了大江南北,生活在异乡,但我从未失去与家乡的联系。家乡的每一个山坡沟壑、田野里都挤满了老人。房屋庄稼,男人女人老少,小桥流水……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人在冥想的时候,有时会回忆起童年的记忆,重温童年的苦与乐。往事在他的脑海里依然历历在目。当他回想起那段痛苦时,他会感到无比沉重,甚至叹息。如果他回忆起那些快乐的时刻,他也会放声大笑。不已。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用文字记录我在家乡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每次动笔,往事不断袭来,我却无言以对,毫无头绪。我干脆闭上眼睛静静地坐着,心平静了好久,往事如潮水般开始……
  
   1.村庄和老房子
  
   我的家乡在江西赣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小镇周田。但该村是小山村,信息封闭,交通不便。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农作物生长条件优良,适宜农业和高山林业的蓬勃发展。该村东依山峦,南邻钟村、吴村,西邻曾村,北与同村理塘一山之隔。村委会所在地曾屋,距家乡2公里,距镇集市6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由新屋家、理塘、桥塘下、曾屋、亚公屋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约2500人,耕地面积1283亩,鱼塘近100亩。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烤烟、蔬菜。亚公屋山村群山环抱,山峦起伏,群峰葱茏,形成天然屏障。山间翠竹摇曳,山顶云雾缭绕,天空中鸟儿自由飞翔。抬头望去,蓝天白云绵延不绝。登高望远,翠绿的农田显得格外迷人。
   我的家乡在新五家三组,毗邻下足山村委会,大约两分钟路程。抬眼可以互相对视,大声喊叫可以互相呼应。这个小山村大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见石刻)。村前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群山环抱,一条小河沿着农田和山峦蜿蜒流过,绕着村子东、西流过,将村子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
   新屋家位于溪北山麓。这是一个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的古老村庄。村里几百户人家,没有一个杂姓,居民都是饶氏后裔。饶本尧之后,尧都城定为平阳。后人将避秦而受益于粮食。南迁至鄱阳。
   我老家的人都是平阳堂的直系亲属,几代人住在一起,十分拥挤。我出生在一座老房子里。这栋老房子与隔壁邻居共用一堵墙。墙壁是用泥土和青砖混合而成的。东一间,西一间。房间高度相同,内部通风、采光良好。它混合在村庄的中间。这是非常显眼的。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四个兄弟姐妹都出生在一座老房子里。他们靠着父母在地里挖粮食,辛苦劳作。他们辛勤工作,养育我们长大,帮助我们学习、组建家庭、开创事业。养活这么一个大家庭并不容易。一根木杆陪伴着父亲,载着他进出,在田野里穿梭。沉重的担子渐渐压弯了父亲的背;一张竹床(母亲的养父买的)成了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基础。一个温床,我们从老到小轮流躺在这张竹床上,被妈妈轻柔的摇篮曲哄着入睡。那种感觉令人难忘。也许是因为我们在竹床上太小了,还没来得及享受它就长大了;大铁锅底下,火里熊熊燃烧,燃烧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哪怕人多,嘴巴张大(九(我妈妈的养父母,我的奶奶,我的父母,我的两个兄弟和一个姐妹),我们口粮不足,锅里煮的杂粮饭还是把我们陆续养活了。
   几代人共同居住的老房子如今已是残砖断瓦,即将倒塌。岁月沧桑,风雨无情。当后人到处打拼、谋生时,它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生活是不可预测的。 、亲人之间多处分离,童年的欢声笑语只能在这里重温……老一辈还活着,家乡还能维持支撑。一旦老了,预计远方的游子会离家乡越来越远。家乡的情况与我们现在的情况差距日益拉大。梦里,这些老房子依然充满着欢声笑语,每个角落都是那么熟悉。每次回家,总要亲眼看看,怀念地摸一摸砖头。瓷砖、一草一木……
  
   2. 祖堂
  
   祠堂建在正殿正中,有上、下两栋建筑。门槛是用光滑平整的石头砌成的,上面写着“光裕帝”三个鎏金大字。左右两侧各有两幅色彩鲜艳的壁画。每间祖屋均设有天井和排水沟,青砖黑瓦,泥地。屋顶的横梁是用粗而直的优质木材制成的。面向祠堂,沿内墙门高沿铺砌。两根横梁相当于神桌,陈设十分讲究。墙上只供奉着家族神的牌位,神桌上摆放着香炉、烛台,方便族人祭祀祖先。上下两院都在内殿,我爷爷的五哥(我称他五爷爷)一家四代都住在这里。他们间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
   祠堂位于正中,地势较高,高大开阔,雄伟壮观。殿前庭院有数级台阶,供人进入。下殿有空地,沿出口路向南便是祠堂大门。院子四周有围墙,设门(我们称夜门)出入。
   平时最忙的时候是夏季,中午烈日当空,炎热难耐,但这里却有凉风习习,十分凉爽。吸引了大江南北的男女老幼齐聚于此纳凉纳凉。没有人被召唤。人们纷纷来到这里。一时间,祠堂门口的石凳上都挤满了人。老人们摇着蒲扇,安静地坐着,眼神迷离。 ,好像睡着了但又没有睡着。女人们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嘴上却没有闲着。他们只谈论家事,是非。男人们盘着腿,两腿夹着劣质香烟,吐着烟,对着大海聊天。有的男人光着上身,时不时的会走到女人身边,谈论一些话题。孩子们很难安静地坐着。他们跑来跑去,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
   祠堂房子就像一个大剧院。这里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重大活动,如村务的重要投票、新婚夫妇的婚事讨论、老人去世的灵堂等,大多在这里举行。
   回想以往,每年的初一,这里都是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大人和孩子都穿上了最好、最新的衣服和鞋子。他们同时来到这里,还带来了三只动物。饮酒祭祖,烧香火炮祭祀。年轻人趁着心情敲锣打鼓,愉快地将热闹推向高潮……
   现在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当我走近它时,它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了。不再有往日的喧嚣。瓦檐上炊烟袅袅的炊烟消失了,再也看不见祠堂里玩耍的孩子们,再也听不到喧闹的锣鼓声。祠堂里寂静无声,沉睡着。嗯,祠堂确实很旧了。如今,祖屋的子孙们在道路两旁、山边的田野里,纷纷盖起了新房,过着新的生活。祖屋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再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逐渐被废弃。眼看繁华早已荒凉,就像一个垂死的老人,苟延残喘。几年后,这里可能会变成一片废墟。
  
   3.粮食烘干场
  
   外厅马路旁设有水泥晾晒区。当我们聚集在一起时,团队在这里选择了一块公共土地,并用水泥铺了上去。能有这么大的水泥烘干场,在当时确实是了不起的事情。村民们称之为“粮食晒场”。烘干场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每到收获季节,村民们就把收割下来的庄稼从地里扛到这里,每人抢一小方。他们有的在这里晒油菜籽、大豆、水稻,有的也用来晒柴火。当他们不晒东西的时候,晾晒区就是孩子们娱乐的天堂。孩子们玩捉迷藏、玩玻璃珠、玩“战争”、跳房子、陀螺、滚铁环等等。我们常常玩得忘记吃饭,结果是大人来把孩子带回国。吃。每年都会在这里训练村里的龙灯、杂技等活动。当祠堂挤不下去的时候,晒场自然就成了全村人的聚集地。
   之所以在这里留下一些文字,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我在日光浴场上留下了太多快乐的瞬间。我们小时候,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日光浴场这个小小的空间,总是静静地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经受着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受到着各家各户农具无情的锤击。如今已是伤痕累累,每一处都留下了村里男女老少的足迹。每一个小广场都见证了村民丰收的喜悦;它还记录了村民的活动场景;也珍藏着村里几代人的成长经历。
   这个小地方给人的印象是非凡的。即使离故乡越来越远,儿时异乡生活、晒粮田的记忆也永远难以磨灭。
   现在,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经消失了,变成了别人家门前的地方。被泥土和沙子覆盖,看不到任何痕迹。最终,年轻人只能听老一辈说,这里曾经有这么一个热闹的地方——“粮食阳光农场”。
  
   4.淡水河
  
   外场屋晾晒区旁边有一条小路横穿整个新屋。就在晒区前面几十米处,小路的右侧,有一个下坡,台阶参差不齐。顺着斜坡往下走,就会发现一条小河。它一路静静地向东流去,无论深浅,深处都有一个水潭,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底的沙石,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它们享受着幸福的味道。水很浅,水流很缓。你可以卷起裤子涉水。
   斜坡底部有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头,后来被人工雕刻成休息平台。河水流到这里时被堵住了,回水冲走了沙子,形成了一个小水池。在村里通自来水之前,这条河曾经是整个村子的一个大水箱。世世代代的人们每天都会在这里挑水回家倒水。在家中存放在大瓦罐里,用来烧水做饭、洗菜、洗菜。因此,老一辈就把这里称为“水河”。
   夏天炎热难耐,但河边却很凉爽。人们一大早就来这里打水,洗衣服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很忙碌,很热闹。男人们抬着一车大木桶,弯腰将木桶按入水中,然后一个一个装满。然后他们站起来拎起担子,双手抓住钩子,生怕桶里的水溅出来,小心翼翼地走上台阶,一路摇晃。流浪,他们迈着轻快的脚步回到家;妇女们纷纷拿来一堆衣服,卷起袖子,各自找了一块靠近水的平坦地方,坐下来洗衣服,不时传来棍棒声和欢乐声。笑声;孩子们是最幸福的。有的在河边玩沙,有的在寻找各种颜色的小石子玩,还有的捡起一块小石头扔进河里。顿时,层层涟漪被激起,并逐渐扩大。 、展开……我连续玩了十几个水上浮球,我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水中游动的鱼儿是最吸引人的,这些孩子终于抵挡不住诱惑,毫不畏惧地脱掉了鞋子。水里的石子弄疼了我的脚,我就踏进河里,推开水里的石子,抓到了小鱼小虾……
   这清澈的河水是有灵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它自古以来源源不断地流淌,融入山川湖泊,融入每一个饮用它的人的血液中。它滋养了村里一代代人,也滋养了大地万物生灵。的生活。人与物紧密相连、和谐共存。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如果喝过同一条河的水,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远,我们总会感觉彼此有几分亲近,彼此的生活也会有一些相似之处。
  
   5. 河墩小学
  
   离开新武家后,我们沿着路向南步行约20分钟就到了长田。抬头一看,就看到了河墩小学,也是村里的小学。非常简陋的学校办公室、学生教室、教师食堂、宿舍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四合院,一扇门出入口。泥砖墙,内外刷白,青瓦顶,水泥地板,木门木窗,玻璃。教室的横梁上都铺满了竹席。夏天,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教室。它太亮了,只有大张的纸才能挡住它。
   校门前,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平台,大约有十平方米。裙楼两侧有数级台阶通向操场,一块碎石场与主路相连。除了学生课间练习外,所有放学后的聚会都在这里举行。这不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学校没有像样的体育设施。院子里只有两张水泥乒乓球桌,东侧有两个篮球架。男孩们通常都会聚集在这里,炫耀自己的技能,玩得非常热情。女孩们进不去,只好躲在一边,扔沙袋,玩跳房子,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这是一所六年制学校(2003年之前是五年制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六个班,每个班四十名学生左右,老师只有语文和数学两个人。 ,并兼读其他辅修课程。学校里只有少数公办教师,其余都是民办教师。整个小学阶段,因为老师一直用方言授课,所以我们说的还是蹩脚的普通话。
   早上八点开始上课,中午十二点结束,下午两点三十分开始,四点三十分结束。由于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和宿舍,放学后学生们聚集在校门前的操场上,向学生家的方向排队。老师简单强调了一些路上的安全注意事项后,队伍由陆队长带队。他们离开学校,陆续走回家。
   我们离家三公里,不顾路上的艰辛。对于其他村子的孩子来说,来回要走好几公里,确实没有那么近。而且学生才几岁,没有时间紧迫感。他们天性贪玩,一路上花费大量时间。因此,每天迟到的人很多,尤其是早上。迟到并被罚站的学生挤在教室里。讲台两侧都坐满了人。
   小时候,我个子小,总是坐在前排,就在老师讲台的正下方。我读书时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你不注意,老师就会向你扔粉笔,这会让你尴尬很长时间。小学这几年,我一直是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也当过班干部。因此,你必须带头,积极地完成一切,尤其是课外作业,并且必须通过课堂上的背诵和听写来通过考试。记得有一次,我不知道是自己懒还是只是玩得开心,忘了做作业。严厉的何老师把我的裤子脱掉,让下面的几个同学轮流用扫帚敲打我的屁股,希望能让我长得更长。记住,从现在开始,我永远不会忘记做作业。由于我的努力,我以全乡前五名之一的成绩考入了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从此,我离开了河敦的母校,离开了日夜陪伴我的父母。
   在这里,我只上了四年小学。如今,学校建设得更好了,有两排教学楼,窗明几净。只是事不同,人也不同。校园里的一切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化。乒乓球台、梧桐树、花坛、鲜花早已消失。院落只剩下一半,另一半建起了教学楼。外面操场上的草地茂盛,到处的台阶都隐藏在草丛中,很难看到人。昔日的校门建筑宏伟。两侧墙上的标语依然依稀可见,书声响起,熙熙攘攘的河墩小学就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记忆中的家乡也许根本不是这样的。说到它的魅力,我简直无言以对。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描述它。我无法忘记它,也无法保留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无法忘记。虽然从那时起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也许在其他人的心里,可能并没有感受到如此荒凉的感觉。也许这只是每次回家时触动我心的事情。
   波浪中沉淀了什么?家乡,或许就是这样。在世界这么小的地方,有的人宁愿永远住在山林里,连半步也不愿离开;有些人,心远了,选择漂泊在异乡,只为过一种更开阔的生活。生命轮回,每一个子孙身上都流淌着祖先的血脉。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自己梦想的土地。得意的时候想想,失意的时候想想。每逢年节、节日,我都为这里的景色所感动,随时随地想起它。我们祖先的传统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的山水草木永远不会忘记!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