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百科

农村篾匠这个职业快失传了,还有必要传承吗?

探索生活百科

谢谢亲的邀请,卫农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篾匠,既可以说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手艺。从业者可以用竹子,或枝条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或者农具的。比如我们这里多以一些枝条编织成笼、篮子,以芦苇编织成席子的。

以前在我们这里用细枝条,或者用旧了的竹扫帚编织成各种笼、框、篮子,以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会编织的人也比较多。但是由于我们这里农村人都睡大土炕,炕上都会铺用芦苇编的席子,会编织席子的人却不多。卫农想多说几句我们这里的编席匠,作为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怀念吧。

编席子的人,也就是蔑匠。他们把芦苇剥光叶片后,用苇梭子把一根芦苇平均划分成三根蔑片,然后把篾片洒水闷湿,再用光滑的石碌碡反复碾压,使蔑片变柔壤,编席的蔑片就制做好了。然后找一个比较开阔点的房间,按照一定的尺寸大小,就可以开始编席子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睡大土炕的人少了,席子也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近些年,随着金属、塑料等材料的普及, 机器工业的发展,不光是篾匠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还有木匠、铁匠、石匠等许多传统的手艺人现在越来越少,后继无人了。

这些传统手艺,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古老文明发展的。现在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变化,比如这种篾制品,虽然人们日常使用的比较少了,但是却在朝着更高端精巧的工艺品方向发展。

至于某一个行业能不能传承下去,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传承的问题,只能让社会发展的潮流来决定了,不是谁说应该不应该就能决定得了的。但是,老匠人敬业奉献精神,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以上是卫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

农村篾匠这个职业有必要传承,在山妮家乡,还有一些靠竹编,比如编制竹篮、背篓等生活用品来维持生计的农村妇女和无劳力,靠竹编手艺过日子的农村篾匠。

在山妮记忆中,80、90年代竹篮在家乡最盛行,连嫁女儿,娘家都要装一竹篮糖果,让新娘带到婆家去,一个是寓意生活甜蜜,一个是从此当家要知菜米油盐,竹篮是最好的出行购买东西的物件。

山妮有一个朋友的妈妈,做篾匠活有50多年了,被称为本土竹编艺人,60多岁仍在编织着竹篮、水果篮子之类的竹器用品。卖价从最初的几元一个到现在的50、60元,虽然现在的塑料用品,食品袋子很多,方便,但不环保。朋友妈妈的篾匠活每天都在做,而且都有人提前定制。

山妮家乡的一些村寨有着丰富的竹资源,为了转化资源优势更好的利用竹林资源,打造,发展竹产业,帮助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近几年,当地组织,邀请有丰富经验和手艺精巧的篾匠师傅,到村子里举办竹编工艺培训,传授竹编技术给有一定手工编织基础,还有喜欢学习的村民。

村民会利用农闲时和晚饭后,采用当地富有弹性、柔软性强的天然环保竹子,纯手工编制大、小竹篮筐,竹提篮、竹盒等竹编品种。

随着生活需求的扩展,竹编制品的品种也花样翻新,成为实用而美观的工艺品,也会成为一种乡村竹工艺文化旅游产品。篾匠这个职业不会失传,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被一个更优雅的名字竹编工艺师(工艺师)所替代,也许会做为传承手艺或是工艺保护起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